《甄嬛傳》:孟靜嫻死前的坦白局里,藏著果郡王根本不愛甄嬛的真相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浣碧的戲份可以稱得上是劇中舉足輕重的。
但偏偏,導演分給她的角色,是「小人物」式的存在。
然而很多看似無法推動的事情,都有著小人物的身影,有著他們不經意間的推動。
例如甄嬛最開始發覺宛宛類卿真相的那件衣服,例如背后突然被成了炮灰的姜忠敏,再例如…….浣碧得到果郡王后對甄嬛的背叛。
浣碧,算是《甄嬛傳》中一個神奇的存在。
人都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可悲的是,甄遠道與何綿綿對這個女兒的關愛與謀劃,幾乎為0。
而浣碧的故事,開始于她的出身,一切,也結束于她的出身。
01
錯誤的人生
對于自己的出身,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浣碧是最難得崛起女性意識的那個。
可很多時候,在她難得崛起的人生橋段里,許多時候,都在「計較。」
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浣碧所出現的地方,都充滿了「事兒多,看不慣,不是一般的有是非。」
可造成她今天這副擰巴樣子的,更多的,還有甄遠道的自私,以及甄嬛的利用。
電影《血觀音》中,棠夫人形容自己的女兒是「小姐命,丫鬟身,」而浣碧又何嘗不是呢?
浣碧的出身,明面是婢女,但實際上,卻是甄嬛同父異母的姐妹。
「同樣是父親的孩子,我們身上流著同樣的血,為什麼你就可以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而我卻只能是卑賤底下無法擁有權勢的那個?」
說到底,在一定程度上,出身上的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她。
說到底,這才是浣碧心中始終憤憤不平的地方。
人人都討厭浣碧,人人也都有可能是浣碧。
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階級分明,才是大家覺得這個人物豐富之余,愈加可悲的點。
否則,她也不會在成為果郡王的側福晉后,轉頭就把曾經在危難時刻幫助過她和甄嬛的采蘋,送到宮中去,卻還在甄嬛的面前說「她愿意。」
人是需要感恩的,但浣碧很顯然并不是那種上位后,仍選擇牢記恩德的人。
02
背叛的根源
浣碧,曾經對甄嬛有過兩次背叛。
而這兩次背叛,在一定基礎上,都是為了自己而活。
一次,是在被曹琴默撞見她私自給母親燒紙錢拿住把柄的時候,浣碧隱藏已久的上位心思也正是在此刻顯露了出來。
無論是在入宮前還是入宮后,甄嬛未必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心待她的。
畢竟人在畫餅的時候,說出自己話,自己都未必能信。
而浣碧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大概得到這樣的餅,已經太多了,以至于對于甄嬛所畫的餅,她其實是并不怎麼感冒的。
何況,這兩個人,即便是一父所出,但畢竟處在一個階層等級異常明顯的階段,又如何會相互信任?
而話說回來,人畢竟是自私的。
如果浣碧的母親并不是罪臣之女,是可以被甄遠道堂堂正正迎入府中的側室呢?她也未必會知足。
畢竟人性的變化千千萬,誰有能夠料到日后的結局是什麼呢?
最初,浣碧只是想給自己娘爭一口氣,但正如甄嬛所說,她所處的地位和階層,給了她難以看到全局和家族未來的局限性。
更何況,后期甄嬛所給她畫的大餅,在一定程度上,都未曾實現過。
所以,在「小像事件」的那個夜晚,她才會如此急切地動手,用自己的計謀搏一搏前程,當然了,還有她對果郡王的愛。
如果沒有余鶯兒倚梅園的上位,沒有安陵容那樣「小門小戶出身的女兒」成為寵妃為例,或許浣碧不會生出那麼多的小心思,她的進步之心一直都有,但很大程度上,她自以為期待的情感中,未必有人愿意她這麼上進。
事實上:
從甄遠道不顧一切同浣碧的母親好媽媽有過聯絡,甚至誕下這個孩子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得出,甄遠道未必有多珍視這個女兒。
一定程度上,他希望甄嬛能夠把浣碧帶進宮去,一部分是希望女兒能夠接手他年輕時候任性妄為所造就的爛攤子開始,還有一部分,是承載了過往對何綿綿的感情,人都說「老來多健忘,未有倍相思」,便是如此。
何況,浣碧的存在,是他自己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段情,同樣的,他亦無法真正面對這個罪臣之女出身的女兒。
而浣碧悲情的一生,也正是由此開始。
一開始,她只是想把自己當做工具,像甄嬛一樣成為光耀甄氏門楣的榮耀,但計劃還未開始她便發現,僅僅憑借自己的能力,她未必能夠真正在后宮這個地方走下去,甚至于,活著。
而這僅僅是她的第一次背叛。
另一次,則是在她嫁給果郡王后,對待當時已然失智的果郡王,一次徹徹底底的坦白。
她說:
「王爺,我從來都沒有求過你,這次我求你,我拿我的命求你,你不要走,長姐她雖然是我的親姐姐,她雖然有恩與我,但是你時我的夫君啊,又是我這一輩子唯一愛的男人,我寧愿你去傷害任何人,也不愿意去傷害你。」
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他們或許無法理解,浣碧為什麼會對果郡王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甚至于真的可以為了這個人犧牲掉自己的生命。
我只想說:
很大程度上,果郡王的出現,在浣碧的心中,是不可言說的救贖。
浣碧初遇果郡王時,正值她人生自尊心最遭受打擊的時候,而果郡王的突然出現與安慰,無疑成為了照亮她生命中的一道光,讓她找回了被打擊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讓她撿起了另一種期待。
時間久了,對于浣碧而言,愛果郡王甚至成為了一種本能,甚至是一種執念。
然而浣碧的可悲之處也正在于此。
她好不容易通過運氣,時機,乃至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想要的,卻在不經意間踏入了一個名為愛的陷阱。
剛從一個坑中走出來,又跳入了另一個坑中,心甘情愿之余,卻也失了自己。
于是乎,最終,她的死亡成全了她的執念,也帶走了她自己。
03
人性的遷移
而真正令浣碧產生幻想,則是兩個人的上位。
一位是曾經的「妙音娘子,」余鶯兒,而另一位,則是大家所熟知的「安小鳥,」安陵容。
而俗話說得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正是因為有了對比,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了天差地別的區別,人才會開始憤憤不平,走向那條無法控制,卻默默向往的路。
在浣碧看來,余鶯兒的上位是那樣的突如其來,以至于給了她一種可以「上位」的期待和幻想。
而對于甄嬛對安陵容的扶持,浣碧則是一種另類的「嫉妒」,尤其是在甄嬛對她展現出「姐妹情深」的假象時,她想的是,都是姐妹,都是情深,為何她就不能舉薦她來加以扶持?
正是在這種憤憤不平之下,浣碧的心中逐漸多了這些許的「看不慣。」
后期的浣碧,對于任何她看不慣的人,都要「嘴」上兩句。
而很大程度上,她看不慣任何人的舉動,都是因為自己未曾得到,在心中暗想,為何自己不是那個既得利益者。
同樣是懟人,為什麼流朱和葉瀾依的心直口快就讓人覺得爽利,而浣碧的酸就讓人覺得擰巴看不慣?
正是因為前者所說的,是事實,是眾人都得以看見的顯示狀況,而后者所說的,多少帶點個人色彩在其中。
說到底:
浣碧的底色進化史,多少是帶有一點背景遷移在的。
但可悲是,她并沒有擺脫封建階級壓迫下的局限性。
并且,她在上位后,選擇的道路仍是物傷其類。
時代并沒有在這個女人的身上做出多少的改變來,很大程度上,她只是一個小女人。
而話又說回來,為什麼浣碧對果郡王的感情如此深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越過了自己過往所珍視的一切?
很大程度上,果郡王的溫暖與博愛,是她少女時代所得到的第一份尊重,尤其是在她所接觸的男性群體中。
而有些東西,因為所隔的距離太過遙遠,年歲漸久,便會在回憶中愈加美化。
有時候,很多人沉迷過往,不光是因為過往所帶來的甜蜜與歡樂,還有一定程度上,心中不由自主對過往歲月的美化。
最開始,在費勁心力討好那個自己并不喜歡的對象卻遭到羞辱時,不光是浣碧作為個人的自尊心在那個時候遭受到了打擊,更多的,還是一個正值妙齡的少女,心中對美好感情的幻想遭受到了抨擊。
即便進宮的時間已經不短了,但人心中對隱藏的美好,以及對感情和未來的美好幻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而浣碧所貪戀的,大抵也是如此。
譬如甄嬛對果郡王,再譬如蘇培盛對崔槿汐。
即便生活再苦,但只要有希望的存在,那麼,日子便有了盼頭。
而說到底,浣碧的痛苦在于:
無論是在宮中還是在宮外,她都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
即便甄嬛給她的許諾,是多麼美好的未來,但這并不能改變她們二人以姐妹相稱,卻仍是主仆關系的本質。
在宮中的時候,她不愛的人不愛他,這并不要緊,從一開始她也未曾肖像過在皇帝這個老男人的身上得到過愛情。
而果郡王的出現,則是她生命中的另一道光。
曾經,她以為只要遠遠地站在旁邊看一眼就夠了;但出宮后,當她發現自己獲得了自由,有機會追尋自己的愛情,卻發現她愛的人并不愛她的時候,她郁悶了。
不同的境況下,人對環境的影響力和追求是不同的。
而浣碧的心逐漸向果郡王飄移,也正是在這個時候。
于是乎,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擰巴的,誠摯的,尖酸的,可悲的女子,其實一生都在尋求旁人的重視。
最開始,她尋求母親身后的榮耀與尊重,後來,她尋求榮耀所帶來的快感,最后,她又開始尋求愛上果郡王所得來的愛。
但很奇怪的是,她并沒有因為果郡王愛上自己的姐姐,便選擇與其反目,而是選擇「只要遠遠地看上她一眼就好,」對于果郡王的愛,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了對愛情的范疇。
這種愛,更像是一種人類尋求火種,對光明的向往,飛蛾撲火,向死而生的一種誠摯信仰。
或許就連浣碧自己都未曾意識到,自己已經步了父母的后塵。
何綿綿因愛而亡,而浣碧最終的結局也是如此。
而有些事情一再發生,如同一個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