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十年后才懂,甄嬛在皇上臨終那晚的坦白局,徹底戳破了純元根本不是被宜修害死的真相

古月 2023/09/12 檢舉 我要評論

在看《甄嬛傳》的時候,我時常感慨于皇后宜修的聰慧,也十分忌憚她的狠毒。

但如今看來,她也只不過是一個為情所困的苦命女子罷了。

正如《如懿傳》中甄嬛對如懿的評價:

或許,烏拉那拉氏的女子,本就不適合做皇后。

01

飽嘗情字的苦果

宜修的半生,其實都是圍繞一個「愛」字而活的。

她是深愛皇帝的。

但令人惋惜的是,她的這份愛,是錯付的。

在劇中,皇帝得知純元皇后死亡的真相,震怒不已,順帶著牽出往事:

原本,嫡福晉的位子是屬于宜修的。

甚至,皇帝在未曾登基前便許諾,只要宜修生下皇子便她為嫡福晉。

未能將其立刻立為嫡福晉的原因,不過是礙于宜修虛無縹緲的庶出身份罷了。

但很快,這份帶著愛的許諾便被現實打破了:

因為,她的姐姐,純元皇後來了。

在她的嫡長姐入府后,宜修便迎來了這一生的噩夢。

皇帝在宜修的嫡長姐入府后,不可自拔地愛上了自己的大姨子。

從此,皇帝的世界里,滿心滿眼全都是純元。

甚至他還推翻了之前許給宜修的種種承諾。

這對宜修來說,可謂是非常不公的。

試問天下有哪個女人能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丈夫?

更何況還是自己的親姐姐。

事情放到現代社會,估計房子都能吵到給掀翻了。

然而,很不幸的是,宜修生在古代,她所面臨的命運,只有忍或者是被休棄。

宜修當然不可能選擇被休棄這條路,庶出之女,能嫁入王府已是天幸,更遑論被休棄?

她雖然不甘心,卻毫無他法,于是,她選擇了隱忍。

她在心里這樣安慰自己——沒關系,至少她還有兒子可以相依為命,至少她還有親人。

宜修剛嫁與皇帝的時候,一開始給予宜修的承諾,或許也是充滿著愛意的:

我入宮的那夜,他含著清澈而柔和的笑意,親手將一雙碧澄澄的玉鐲戴到我的手腕上,執過我因為緊張和忐忑而微微潮濕的手,柔聲在我耳邊道:「朕身邊沒有親近的人,有你來,朕便多了一重親近和信任。小宜,朕與你,愿如此環,朝夕相見。」

還記得宜修望著手上的玉鐲在向皇帝哭訴這些年的心酸與無奈時,面上所浮起的笑容,是那樣的卑微又神往,仿佛她與皇帝的承諾,已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愿如此環,朝夕相見,這八個字,鎖了宜修一輩子。

皇帝對她不可謂沒有情分,只不過,相敬如賓的成分更多一些。

于宜修而言,純元入府的舉動到底目的是不純的。

在原著中,她的姐姐是奉旨來照顧宜修安胎的。

但奉旨入府,為何要穿的如此鮮艷?

正如在某一集中,宜修陷害甄嬛時說,這件故衣是姐姐剛入府時穿的——這足以說明了一個問題,純元皇后入府的動機與目的是不純的。

但奪去嫡福晉這件事,并不值得宜修對純元深恨——反正她是嫡出,我是庶出,應該也是應該的吧。

她這樣在心里安慰自己。

然而,如果說嫡福晉一事只是宜修瘋狂的導火索的話,那她兒子的死,則加速了這份瘋狂的程度。

我仍舊記得劇中蔡少芬對這個形象的完美詮釋:

宜修絕望地跪在地上,目光冰冷的望著皇帝,開始回憶往事:

弘暉死的時候,外面也是這樣的雨天。

他還不滿三歲,高燒燒的渾身滾燙,不治而死啊!

臣妾抱著他的尸身在雨中走了一晚上,想走到閻羅殿,求滿殿神佛,要索就索我的命,別索我兒子的命啊!

那個時候的宜修,滿心滿眼都是絕望的。

她已經失去了自己萬般渴求的尊位,而在這之后,老天還是收走她在這世上唯一親人的命。

更何況,她從此再也不能有孩子了——在生產時,也不知道是孕中心情郁悶還是生產過程艱難,她傷了身子,很難再有自己的孩子了。

她也曾經向皇帝說過:

臣妾何嘗不想什麼都不隱藏,可是臣妾不得已的賢惠,也正是臣妾最痛心,最難過之處啊!

身為皇后,便意味著她是天下之母,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永遠不能與皇帝交心,這亦是她最痛心的地方。

02

活在姐姐陰影下的女子

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原著中,編劇與作者對純元皇后的描述,都是她是皇帝心中最愛的女子,沒有之一。

但在我看來,皇帝之所以對純元皇后念念不忘的原因,不過是她在兩人情最濃的時候死去,是以,純元皇后的逝世,就好像在皇帝的心中立了一塊碑,不允許去觸碰,且他時時放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

宜修如何能與純元相提并論。

要麼就是:

這天下的女子誰都比不上純元。

乍一看上去,好像最是深情款款的樣子,實則是《甄嬛傳》中的陸振華。

試問:

若是純元與宜修活到一定年紀,死去的人是宜修,承襲后位的人是純元,而皇帝還在后宮與其他女子翻云覆雨,那純元皇后還會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存在嗎?

答案不唯一,但在我個人以非常主觀的想法來看——或許他會如《如懿傳》中的乾隆對待富察皇后一般,虛偽且「深情。」

在我看來,其實宜修與《知否》中的小秦氏是很像的。

《知否》中的小秦氏,一生都是活在她親姐姐大秦氏的陰影中的。

小秦氏提起顧偃開和姐姐,常常提到的便是:

侯爺對我再好,也是比不上對姐姐的情誼的。

而宜修想起姐姐與皇上,嘴上常說的也是類似的話:

皇上對本宮再好,始終比不過姐姐,太后也是。

他們兩個的一生,都是活在無愛的陰影下的。

顧偃開對于大秦氏,可謂是一見鐘情,可後來大秦氏去世,他娶了小秦氏當續弦的時候,大多數的時候,對她只有妻妹的情誼,并沒有身為丈夫的一點責任感。

小秦氏剛開始還是奢望顧偃開能對他有一點情誼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明了了面前這個男人的深情與自私,于是不再奢望,開始專心搞事業將一起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專心為他謀劃;

而皇帝對于宜修,前期因為政治原因娶了她,對她或許有情,可當後來他的真愛純元到來后,更多的則是尊重;他與宜修的婚姻,更像是一對同盟者的組合,只不過在當時是合了所有人心意罷了。

宜修之所以無法對皇帝死心,不過是為著當初的那份承諾,還有不甘心。

正是因為得到過,卻不甘心被奪走,讓這一切失去,所以,她陷入了瘋狂。

而她最愛的皇帝,整天在她耳邊叨逼叨,說著諸如「純元最好」「誰都比不上純元」這樣的字眼來可勁兒刺激她,而且皇帝的背信棄義,真的很讓她傷心。

而自己丈夫的出軌對象,還是自己的親姐姐!

這讓她情何以堪?

更何況,自己親姐姐搶走了自己的福晉之位還不算,就連懷孕都是在自己兒子死去的時候公布的,這讓她上哪說理去?

是以,她對純元的恨意更深,甚至不惜下手毒害那個未出世的孩子,以至于到后面心理越來越扭曲,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寫道這里,我都想為她嘆口氣了。

03

宮闈之爭枷鎖的煩惱

宜修的一生,本可以過得不用這麼凄苦的。

而導致她陷入這巨大牢籠的,還有無休無止的宮闈斗爭與數不盡的算計。

人人都說,后宮佳麗三千,對男人來說,是一件享福的好事,可對于女人來說,與別的女人共同享有一個丈夫,則是麻煩,是痛苦的根源。

說起來,后宮怎麼看都是那一畝三分地,有的不過是爭風吃醋與權欲貪重罷了。

可皇帝的后宮,可不一般。

后宮里的女人,想要在這個斗獸場中好好生存下去,除了美貌,還要有手腕,有心計,有相應的家世,有人脈資源,換言之,當年后宮的競爭生存環境,一點也不比現在的競爭上崗生存環境簡單。

而宜修就踏進了這樣一個崗位競爭激烈的斗獸場。

在皇帝看來,宜修的工作就是協調后宮,掌管好個人的秩序,按時發放工資(月銀)的部門主管,是他的左右副手,是他的下屬與合伙人;

但在宜修看來,皇帝是她的丈夫,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算他成為了皇帝,那她也照樣是他的妻子。

然而,問題就處在這里——兩個人就這麼風馬牛不相及的想著,且不在一條平行線上,于是,鴻溝出現了。

且在這個時候,她的丈夫成為了風流天子。

她明白君王之愛是雨露均沾,澤被蒼生,是以,她也從不多言。

可是,直到華妃的專寵出現,她的心里才隱隱不安起來。

她開始擔心自己的地位動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華妃有了身孕之時,皇帝卻來到了她的寢宮中,沉默不語。

她自然也明白功高震主這個道理。

接著,她便開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下手,接著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

接著,便是芳貴人的孩子,富察貴人的孩子,甄嬛的孩子……

一個接一個,她明白,她停不了手了。

而讀到這里,讓我感到最可笑的,卻是最開始下手的指導者,竟是她最愛的丈夫。

難道皇帝真的就沒有察覺出來什麼嗎?

以宜修如此嫻熟的手法,他竟對此絲毫沒有懷疑,難道他浸淫前朝后宮這麼多年,都不知道有一就有二這種想法嗎?

說到底,害的宜修成為兇手的除了她的家庭還有其他的幕后推手之外,最主要的還有皇帝。

在劇中,宜修對他哭訴獨白,他冷面冷心的時候,我便明白了:

這個人是造成宜修悲劇的主要根源是他。

事實上,甄嬛對于雍正與乾隆的判定是非常正確的:

皇帝生性多疑,和他老子一樣。

借用如懿對大豬蹄子的說法:

你總有這麼多的說辭,其實剛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虛偽是你,疑心深重的更是你。「

但皇帝其實是明白的,但更多的,還有他的無奈與憤恨。、

在宜修同他哭訴的時候,他怒喝道:

是朕執意要娶純元,是朕執意要立她為福晉,是朕執意與她有了孩子,你為什麼不恨朕!

但宜修卻反詰道:

臣妾做不到啊!

一句話,道出了她這些年的多少辛酸。

她愛皇帝,她可以恨任何人,可以找到任何理由,卻唯獨不能恨那個讓她變成這樣的人。

說到底,還是甄嬛的那句話:

烏拉那拉氏的女子,或許不適合做皇后。

如宜修,如青櫻,她們的一生執著于愛恨,執著于情字,讓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說起來,又可嘆又可悲。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