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中,帝后訣別的那一場戲可以說是博足了觀眾的眼球。周迅飾演的如懿目光決絕,她割斷了頭髮,目光堅定地離開了乾隆,簡直讓人大受震撼。帝后的感情,從一開始的如膠似漆,再到最后的不復相見,讓人唏噓許久。然而,如懿和乾隆為什麼會不歡而散,都要從一個關鍵人物說起,這個人便是厄音珠。
厄音珠初登場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來自草原的「傻大姐」,竟然還敢進宮邀寵,真可以說是荒謬至極。要說乾隆見過多少年輕漂亮,水嫩嫩得可以掐出水來的女孩兒,厄音珠都已經年近三十,早就人老珠黃,到底是憑什麼博取了乾隆的歡心呢?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厄音珠的家世背景。博爾濟吉特厄音珠,是蒙古寨桑根敦之女。厄音珠的父親雖然比不上蒙古的可汗,但也算是重量級的「臣子」,也正因如此,厄音珠沒出嫁前,那都是科爾沁草原最尊貴的小格格。不說吃穿用度,那是整個草原都隨她去闖。
厄音珠身為格格,受盡了寵愛。但與此同時,她也根本不像大清的公主那樣,必須要承擔起家族的任務。早些年厄音珠長得年輕貌美,加之身份加成,蒙古上的好兒郎可以說是趕著趟要求娶。厄音珠的阿爸完全不干涉女兒的婚事,任由她自己選擇良婿。要不怎麼說是博爾濟吉特的嫡女呢,人家家世擺著,有的是底氣,憑誰都不敢欺負了這位格格。
厄音珠長大后,如愿許了自己的心上人。照理說,這也算是好事一樁,但世事難料,不等厄音珠出嫁,她的未婚夫就暴斃了。而更為詭異的故事還在后頭,厄音珠連續許了三個男人,這三個男人都沒了性命。這件事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極大的丑聞了,但是厄音珠的家族卻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家的寶貝有什麼問題,不僅如此,他們還請了草原上的喇嘛給算了一卦,卦象說,厄音珠是克夫的命,只有這世上最尊貴的男兒,才能降得住這樣的命格。
在這里我們就能看到厄音珠與其他女子不同的地方,厄音珠嫁給乾隆,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厄音珠在草原已經婚配多次,再也沒有人愿意娶她,她在草原走投無路了,這才把目光拋向了紫禁城那位皇帝。由此可見,厄音珠的父母也并不想女兒遠嫁,對于他們來說,寶貝女兒才是第一,嫁給乾隆只是一條不得已的路,畢竟天下的女子哪兒有不嫁人的。哪怕他們養得起,但是女兒也想要一個正常的婚姻,于是厄音珠只能選擇入宮為妃。而其二,原因就更簡單了,厄音珠嫁給乾隆,無疑是要利用大清,保科爾沁平安。
那麼故事到了這里,厄音珠進宮便成為了定局。作為科爾沁的聯姻代表,厄音珠可以說是志氣滿滿,既然老天為她選了這樣一條路,那她就要在紫禁城的后宮發光發熱,努力博得后位,為他們科爾沁爭光。關于這一點,厄音珠與金玉妍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人家進宮是為了一個男人,但厄音珠進宮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和部落。
后宮的女人均心懷鬼胎,但論善惡,厄音珠也同金玉妍一樣狠毒。金玉妍為了給王爺博得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連自己的兒子都敢算計。厄音珠也是如此,她連乾隆都不放過。厄音珠進宮即被封為了豫嬪,不久之后便傳召侍寢。按理來說,厄音珠已不再年輕貌美,在這后宮極具劣勢。但厄音珠狂野膽大,她就擅長人家大清女子不會的床笫之術,乾隆哪里見過這種架勢。新鮮感上頭,自然是迷得七葷八素的。
以色侍人,能有幾時好?前輩們的經驗早就深入人心,厄音珠初出茅驢,自然不懂其中之道。乾隆很快就娶了這樣的女人,寵幸的次數越少,厄音珠的存在感就越低。這樣下去,這封后之路什麼時候能是個頭?
所幸,厄音珠的父親托人從科爾沁帶來了密藥,只要吃了這個,不管是什麼男人,都能夠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在故事中,作者并沒有對這個藥展開更為詳細的描述,但在后面我們就能看到,厄音珠安排太監將藥偷偷下在了乾隆的吃食中,從那之后,乾隆便只傳召豫嬪。
這個藥顯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厄音珠也根本不管乾隆的身體如何,她只知道這個藥害不死人,那麼乾隆只要沒有性命之憂,其他的副作用,她毫不在意。厄音珠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感受,其他的便是自己母族的未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基于此,厄音珠雖然是蒙古嬪妃,但她卻與同樣地位尊貴的穎妃并不交好,這其中的差距之一,便是因為品性。湄若和拜爾果斯氏耿直純善,從未有過任何害人之心,他們是草原兒女,不拘小節,但也同樣擁有一把秤,他們分得清善惡,也明白什麼人才值得深交。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厄音珠的格局到底還是十分狹隘,她只考慮的自己的處境,卻從未想過自己作為「草原媳婦」的立場,她認為湄若和拜爾果斯氏都是她的競對,所以她避之唯恐不及,深怕他們來爭寵。但是厄音珠從未想過,他們蒙古人,才更應該結為一體。
后宮早就不是她的草原,她沒有親生阿瑪,更沒有金玉妍那樣的手段,厄音珠擅長的,不過是以色侍人罷了。
顯然,厄音珠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她十分盲目,甚至盲目自信。她以為自己用美色拿捏住了乾隆,偷偷給人家下了藥,在恩愛之后再私自查閱乾隆的奏折。厄音珠偷偷將奏折上的內容傳達給自己的父親,她自認為自己做得很好,但那不過是暴風雨之前的平靜。
在封妃之前,厄音珠偷看奏折這件事被揭發了,下藥的小太監什麼都招了,乾隆大怒。厄音珠哭著求饒,她以為自己掉幾滴眼淚,就能夠博得皇帝的同情。殊不知,厄音珠小瞧了大清,更小瞧了乾隆。乾隆厚待科爾沁,自然不能讓他們知道厄音珠的后宮的生活,于是他繼續給厄音珠加以妃位,但卻將她永遠困在了宮中。
厄音珠被禁足了,入宮后,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格格,第一次摔了個大跤,險些爬不起來。沒有皇帝寵愛的后宮真冷啊,抬頭不見天日,幾乎看不到未來,厄音珠終于怕了,她第一次體會到了皇權的可怖,但與此同時,她更恨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后,如懿。
厄音珠對如懿的恨來得十分突然,她明明知道,自己被禁足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給皇帝下了藥,偷看了奏折,但是她仍然怨恨那個看起來事不關己的如懿。厄音珠不管如懿是如何無辜,但她知道,自己倘若要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走,如懿就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這里其實能體現出厄音珠的「愚」,也更能體現她的「狠」。
乾隆二十六年,巡幸木蘭,蒙古各部王公都列為其間。為了給足科爾沁的面子,乾隆將厄音珠放了出來。走出永和宮的第一天,厄音珠就已經想好了萬全的計劃,刺殺皇后和十二阿哥。但厄音珠還是過于天真,如懿不僅沒中招,還將她的軌跡如數揭穿。厄音珠再一次被乾隆責罰,這次不僅禁足宮中,抄經思過,還被掌嘴。
厄音珠對如懿的恨意日益漸增,她堂堂科爾沁的格格,居然在大清受這樣大的屈辱,她不能忍,也不想忍。但這一次,她學會了隱藏鋒芒。大清教給她的第一堂課,就是學會一招制敵。終于,厄音珠從魏嬿婉的口中得知了如懿和凌云徹之間的奸情。
這件事,成為了帝后感情毀滅的起點,但也同樣是厄音珠的終點。厄音珠連同茂倩,一起向皇帝稟明了當今皇后與侍衛之間的過往,上面的乾隆一言不發,目光如炬,像極了一只怒而不威的狼。厄音珠無比興奮,她看著乾隆的模樣,他越是平靜,后面的爆發就越是不可把控,她巴不得乾隆能夠處死如懿,以此報仇。
但是厄音珠萬萬沒想到,這一次,乾隆卻將她關進了慎刑司。她瞪大了眼睛,不解得看著皇帝,犯錯的明明是如懿,憑什麼該死的人是她。可皇帝就坐在上面,他雖痛恨皇后出軌,卻不容許任何人玷污皇權,如懿始終是大清的皇后,那就不允許任何人詆毀她,哪怕是科爾沁的格格。
厄音珠后悔了,她哭著跪著求饒,慎刑司那個地方,進去了就再也出不來了。但一切都晚了,當她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錯誤,結局就已經注定。厄音珠的死顯然是后宮的一次「小事故」,乾隆厚葬了這位「意外去世」的豫妃,沒有人知道她去世的全過程。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真正去同情這樣一位愚昧無知的小人物,確實,厄音珠作為科爾沁的公主,她本可以擁有一生的榮華富貴,但這一切卻被她自己葬送了,也哪怕如此,我們還是會感慨,倘若時光能夠重來,這位格格沒有走進這紫禁城,該是多快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