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甄嬛被罰長街受辱,才是皇上與皇后聯手做局,走的最狠的一步棋

古月 2023/11/14 檢舉 我要評論

十年后才懂:

長街受辱后,甄嬛復寵時的這個舉動,才真的徹底報復了皇后。

終究,在這后宮之中,無論是皇后也好,甄嬛也罷,都成了皇帝鞏固皇權的棋子,甚至是被高高掛起的一枚賢惠的符號。

長街之辱后的清醒

甄嬛第一次小產喪子后,在長街被齊妃罰跪受辱,被來來往往的宮女太監看著,長街代表風雖冷,可世態人心的涼薄,才是真的令人寒心。

彼時,甄嬛對皇帝避而不見,后宮眾人都認為她恃寵生嬌,觸怒龍顏,于是乎,風向逐漸轉圜,眾人也變得漸漸勢利了起來。

道上的宮女太監人來人往,彼時,甄嬛不光是要面對齊妃和富察貴人的刁難,還要面對自己顏面盡失的現實。

也正是此時,甄嬛內心已然開始轉變:

從前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現如今的狀況卻是我不犯人,人也犯我,現實的境況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來的更為糟糕。

長街罰跪的時候,甄嬛曾認真思考過一個問題:

沒有皇帝的恩寵,就不能活嗎?

這些日子,眉莊來勸,敬妃來勸,甚至就連果郡王都來勸自己,可自己始終都未曾聽進去。

眉莊曾帶自己去冷宮看過曾住在碎玉軒小產的芳貴人,說起過她小產后的遭遇,也是冷了皇帝好些陣子以至失寵被打入冷宮。

可當時自己只顧及喪子之痛和對皇帝不肯嚴懲年世蘭的緣故,從未想過自己當下的處境,也未曾想過,在外人眼中自己這個昔日的寵妃,如今是怎樣的處境,以至落到今日這般地步。

從前她只以為,只要有皇帝庇佑和寵愛,便至少能夠存活,可誰又能料到,賭氣的時間久了,愛是會消散的呢?

可她在這場愛戀中,全然將皇帝當成了自己的夫君,即便她時刻警醒自己,對方是皇帝,做事要冷靜,不要過度沉迷時,卻還是全情投入,將自己陷進去了。

幻夢醒來,齊妃的那幾巴掌,徹底打醒了她,皇帝終究只能是皇帝,而不是夫君,即便曾經許諾過多少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誓言,那也只能是聽聽就好,不能過分當真的,感動只是一瞬的,可生活才是永久的。

仔細想想,在宮中,沒有地位,沒有恩寵的確是不能存活的。

即便眉莊不再尋求皇帝的恩寵,可她有太后的庇護;即便皇后不得皇帝的恩寵,可她的身份地位擺在那里,皇帝也能勉強同她做到相敬如賓;

即便年世蘭害死了自己孩子,可因著她哥哥手中的兵權,因著她的家世地位,即便是失了皇帝的寵愛旁人也要忌憚她三分,不得輕易重罰;

哪怕是早已年老色衰的齊妃,即便沒有皇后的庇護沒有皇帝寵愛也沒有家世地位,可光是她有子嗣這一項,便也是份倚仗。

人人都有自己的后台,有自己的倚仗。

君恩是如流水不假,可若是沒有這流水的君恩,她也很難在這宮中撐下去。

念及此處,甄嬛這才徹底想明白:

這世間萬事,都是需要考量權衡利弊的。

眼下,活著才是重要的,沉浸于哀傷,也只是徒勞,不是長久之計。

回到碎玉軒時,流朱說要去告訴皇后,可以她當下的處境,甄嬛心中已了然:

其實,皇后不是不知道自己被罰,只是眼下對方心灰意冷,又毫無爭寵的心思,自己又何必為一個毫無心氣的甄嬛,來開罪齊妃呢?

說到底,宮里就那麼點地,消息只要想傳,就沒有聽不到的。

只是對于皇后來說,消磨對手的心氣兒,遠比要多費心機來得更管用。

只是經此一遭,她不是不怨皇后的。

即便要明哲保身,也不至于對昔日的盟友連最基本的情分都不念吧?

如果說自己從前還對這位中宮之主有過尊敬的話,那如今的尊敬和倚仗之心也去了一半兒了。

皇后并不似自己想象中那般「還算不錯」。

但看她悄無聲息,在自己和華妃爭斗兩敗俱傷,暗地里幾個月對安陵容的扶持便可知曉,這位不是一個省油的主兒。

倚梅園復寵時的一箭三雕

何況,皇后又豈能不知她當下的處境和遭遇呢?

可很多事情,她也只能是心中明白,最終只能是心照不宣罷了。

她在景仁宮中側面同安陵容的對話,也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

可同時,也正是這個時候,安陵容知道自己上了皇后的賊船投靠錯了人,更為她日后背叛皇后埋下了伏筆——這個問題我之后會寫。

「后宮的事兒,別傳到前朝去,皇上都不理了,本宮理她干嘛?」

冷宮中發瘋的宮嬪沒有勸退她,曾經飛揚跋扈的麗嬪的凄慘結局也沒有喚醒她。

可長街受辱挨的巴掌,下的面子,則徹徹底底令她清醒了:

「后宮之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若真的一味忍讓退卻,便會受人欺凌,備受煎熬。」

冷宮長街的風,沒有吹醒甄嬛,可齊妃的凌辱和富察貴人的冷嘲熱諷,卻令她清醒了。

為什麼一些人在會在面對現實后,徹底放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正是因為,在一些人的世界里,他們所承受的,往往是理論上的豐滿,是未曾真正接觸過現實的黑暗的和殘酷的。

對于在宮中人來說,生存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天寒地凍,倚梅園當然冷,可此時的這點冷,比自己失去孩子那幾個月所受的冷遇,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甄嬛骨子里傲氣,其實始終沒有放下。

否則,她也不會在當初有機會翻身之際,仍是選擇拋下自己剛出生的女兒,選擇出宮修行,單方面宣布失婚老死不相往來。

歸根結底,甄嬛并不是純元皇后,她有傲骨,亦絕不會卑微低下地彎下自己的脊梁。

只是,當生存比感情更重要的時候,人當然也要學會適時地低頭。

生存,永遠是第一要義。

說到底:

倚梅園復寵后,甄嬛的一箭三雕,才是真的精妙。

倚梅園復寵時的處處高調,是甄嬛給后宮眾人的一波警醒:

「今日之我,已非昨日。」

其二,甄嬛選擇復寵,更多的是為了令皇帝心中愧疚——否則她也不會在罰跪時,詢問華妃的處境了。因為,仔細用腳指頭想想也能知道,以年家如今的權勢和皇帝顧念舊情的習慣,年世蘭遲早會復寵。

「前面是翊坤宮吧?年妃呢?好好的啊。」「是啊,都還好好的。」「我跪了這麼久,皇后怎麼會不知道?她要來早就來了。」「只有知道身上有多痛,心里就有多痛。」

在長街被罰跪的時候,她曾問翠果如今華妃的處境,然而對方的回答,仍是「都還好好的啊」,于是乎,此時的甄嬛便已明白現狀如何:

即便華妃令自己失了孩子,可皇帝的舉動仍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即便自己是受害方,可年世蘭卻因為年羹堯手中的軍權,因為自己的家世而安然無恙,失寵卻也無人招惹;

可自己呢?

在失了孩子后,眾人落井下石,即便自己從來都是與人為善,從不害人,可卻處處遭受欺凌,甚至要面對生存的威脅,君恩如流水,與皇帝的感情,其實不過如此,此時心寒尤盛天寒。

而復寵后的種種,其實也在寓意著甄嬛潛意識中,向皇后的「示威。」

為什麼皇后會突然開始算計甄嬛?

以甄嬛當時的盛寵之勢,其實皇后算計她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未必要那麼快,只是甄嬛在徹底平復華妃之禍后最后的那個舉動,才真的徹底惹惱了皇后。

一方面,皇后當時不光是因為沒有了華妃這個曾經的勁敵的威脅。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甄嬛的盛寵震懾到了她。

甄嬛是純元皇后的替身這件事,皇后和皇帝對此事都心知肚明,只是彼此都太過了解對方的性子,所以選擇了心照不宣。

尤其是在摸清了甄嬛的脾氣秉性后,皇后則開始毫無顧忌地看清了這段「真情」背后所留下的天坑:

甄嬛生性高傲,對于自己為人替身這件事毫不知情,以她性子的剛烈之處,只會比沈眉莊更為狠心。

打蛇打七寸,皇后每次所掐中的,都是對手的要害。

然而此時的皇帝,卻處處都為甄嬛開了先例:

許她入養心殿議政,即便是以閑談家事的名義,而這樣的這個狀況只有曾經的皇后才能有——「以前皇上每每發火,都是本宮在旁邊陪著的」,可皇帝為她破了;

碎玉軒被火燒毀后,皇帝許甄嬛住在養心殿,甚至是恨不得安營扎寨的那種,而這樣的盛寵除卻曾經的華妃,也唯有當初的純元了。

最最重要的是:

皇后依然隱隱約約感覺到,甄嬛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甚至要超過純元,事已如此,皇后心中的惶恐于不安與日俱增,所以她才會提前動手,甚至利用皇帝心中的猜忌來做文章。

而每月十五,是皇后與皇帝團聚的日子,可當時皇帝意亂情迷下,仍是選擇同甄嬛在一起!

對皇后的態度,連敷衍都沒有了,這又如何會讓她不深恨?

同樣的問題,在華妃的身上也曾出現過:

甄嬛驟然丞寵,皇帝又賜湯泉宮沐浴,又給椒房之寵,甚至還在自己被翻牌子的當日,被皇帝半夜放鴿子,跑到甄嬛的宮中去睡,而這無疑,是觸碰了華妃的底線。

何況另一方面:

其實皇后的算計,也有著皇帝在背后的推波助瀾。

年羹堯事件后,皇帝始終有著「被害妄想癥,」年羹堯功高震主,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背叛,又何況甄嬛一家人子呢?

當初他對年世蘭如何留情又是如何謀算,如今便如何對甄嬛一家人有多少懷疑多少算計。

對于甄嬛,皇帝心中其實是有那麼點子怨在的——他原本想著華妃生性剛烈驕傲,沒有自己的旨意絕不會死。

卻未曾想到過,甄嬛知曉了歡宜香的秘密,而對于一向視他為摯愛的年世蘭來說,一旦真相說出,她的結局唯有必死,原本他想著華妃甄嬛都要,卻未曾想過事情的局面,早已超過他能夠維穩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

甄嬛復寵后,曾幫助皇帝料理敦親王一事,此時敦親王福晉進宮,甄嬛卻在稱呼上逾矩,這簡直是打了皇后的臉。

「娘娘金貴之身,妾身怎敢胡亂越眾擾了娘娘?」「論綱常是這麼說,可是論家理,本宮還得稱福晉一聲十弟妹呢,本就是自家人,自是該親親熱熱的。」

這樣的稱呼,應當是皇后來作為招呼的,但甄嬛的舉動,很明顯是僭越了。

而皇后表面看起來寬宏大度,實則本性就記仇,當初純元是如何作為政治棋子死亡的,如今甄嬛便是如何在她眼中「依樣畫葫蘆。」

政治上的棋子

前期,甄嬛看似一直都對皇后很恭敬,實則內里,她一直有所防備。

因為時日漸久,甄嬛早已看透:

皇后即便品級再高,所處的位置再高,可本質上同安陵容是一路人。

她們都是屬于那種知恩不圖報,反倒尋仇的人。

華妃未曾倒台前,甄嬛為了能繼續生存,積蓄力量,選擇同皇后暫時連成一線,可一旦利益結合點不再了,沒有了共同的目標和敵人,往往之前的團隊就會樹倒猢猻散,各自尋求自己想要的利益。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如果說在皇后看來,倚梅園復寵后甄嬛時時刻刻的逾矩是她給皇后的挑釁的話,那麼純元故衣事件,則是她給甄嬛的回敬。

其實,兩個人明爭暗斗的地方,無處不在。

在華妃倒台前,雙方便已然看透了彼此的心性,只是甄嬛進宮的時間不長,是以,難以勘破皇后的心狠手辣。

甄嬛是曾想過皇后心狠,但她未曾想過,皇后會那麼心狠,更未曾想過這其中有皇帝的手筆。

即便是枕邊人,都要猜忌至此。在真相撕開的那一瞬,她這才深刻明白華妃眼中那刻深切的絕望。

愛當然是愛的。

只是這種愛,所謂的寵即是愛,是基于從不平等,從不尊重,甚至是皇權的傾軋的角度展開的,跟類似于小貓小狗的尊重,又有什麼區別?

純元故衣事件一出,她便再也不抱有任何希望和幻想,徹底看透了這個男人的薄情與自私。

故衣事件,看似是她冒犯純元皇后,實則就是皇帝不肯接受自己愛上了甄嬛的事實,在終日將旁人當做替身的日子里,他無法接受自己動心的事實。

甄嬛與純元到底還是不一樣的。

即便是「替身」在眼前,可面前的這個人,與純元有著太多的不同,純元會驚鴻舞,會與他共品詩詞,吹簫弄月,撫琴春意,可甄嬛也會;而當甄嬛會談論國史,引經據典時時寬慰時,純元卻不會。

新歡與舊愛之間,他當然享受這無窮的愛意,可當他驚覺自己背叛了曾經的那份感情時,一切便已然明了——當然,在甄嬛的視角來看,皇帝就是一個自私自利,薄情虛偽的人。

于是乎,深覺背叛自我的皇帝就這麼一推,徹底地將曾經心愛的嬛嬛推出了自己的懷抱,即便三年后,她回來了,可回來的,卻是鈕祜祿甄嬛。

嚴禁侵權轉載,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