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甄嬛傳》播出十年后再刷,才明白說這句話的人才是甄嬛在后宮保命晉升的關鍵。
此人整部劇只出現了4集,每次不超過5分鐘,她就是甄遠道的妻子,甄嬛的母親。
甄母在傳宗接代為女人頭等大事的封建社會,沒有兒子,只生了兩個女兒,竟然能夠讓甄父一生沒有再娶,穩坐甄家唯一女主人的位置。
在古代三妻四妾稀疏平常的婚嫁傳統中,甄父在外面搞了一個外遇竟一直耿耿于懷,滿懷愧疚。就連外遇死了,孩子(浣碧)帶回來都不敢光明正大的養,只能在甄家做一個侍女。
作為一部講述封建社會女[性☆生☆活]的大戲,全劇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她這樣。
這樣一個御夫有方的厲害角色,作為甄嬛的最強輔助當之無愧。
甄嬛能夠成為皇上身邊最重要的女人,最后問鼎后宮,與甄母每一次出場都息息相關。
01
甄嬛入宮時是一個17歲天真爛漫充滿愛情幻想的少女。臨別之時,甄母傳授給她 第一個宮斗技能——了解你的男人。
她說:「將來你若能有福氣做皇上寵妃自然是好,但自己的性命更緊要。」
這句話乍看只是母親對女兒在宮中生活的關心和擔憂,囑托她不要妄求榮華富貴,以保命為先。
甚至不會讓人與夫妻相處或者后宮爭寵聯想在一起。
可是《甄嬛傳》的妙處就在于很多對白是前后呼應,是有隱喻的。
回看之前父親甄遠道在房間與甄嬛托付浣碧身世事的一番話時就會明白甄母這番話的妙處和高明。
甄父說:「若無完全把握獲得皇上恩寵,你可一定要韜光養晦,收斂鋒芒,為父不指望你日后能寵冠六宮,能舒心快樂,平安終老就好。」
甄父甄母的囑托竟如此相似,簡直是如出一轍。
這就是甄母的目的,她要甄嬛知道要想抓住一個男人的心,首先是要了解這個男人,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
當時甄母說這番話時甄父就在旁邊,說完后,甄父連連點頭,露出了老懷安慰的表情。
那意思分明是:你媽說得對,我也是這麼想的,簡直說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可見對于男人來說,一個懂自己的人是多麼可貴。
甄嬛入宮后,真的用這招得到了皇上的青睞。
有一次皇上問她在看什麼書,她說是《鄭伯克段于鄢》,并說此文有一句最傳神有味,邀皇上一起寫下,看二人是否心意相通。
結果二人果然寫了同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皇上大喜說:「嬛嬛最得眹心。」
既討了皇上的歡心還側面暗戳了年羹堯和華妃的軟肋,這招實在是高明。
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02
甄嬛小產后,甄母奉旨進宮探視。
此時她雖得寵,可是華妃一直虎視眈眈,自己也經歷了懷孕小產得寵失寵的起落。
她對著妹妹玉嬈抱怨:「雖然皇上待我好,可是有時候總要想著說什麼好,說什麼他才會高興,也挺累的……外人看是風光無限,可是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聽了這話,甄母馬上說出了「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堵住她的下文。
然后立刻教給甄嬛 第二個秘訣——分寸感。
她說:「哪怕是尋常夫妻也少不得謹慎二字來保全恩愛,何況是帝王家,娘娘與皇上還有君臣之分。」
這段話其實是想告訴甄嬛兩層意思。
一是要她明白夫妻相處要有分寸感。即便你的男人現在對你好,也不可全部托付,更不能恃寵生嬌不管不顧,要時時揣著小心。
夫妻是世界上至親至疏的關系,好的時候可以兩個人如膠似漆像一個人,一旦生了變故,不僅僅是大難臨頭各自飛,更有可能變成扼住你喉嚨捏住你軟肋最可怕的敵人。
二是讓甄嬛明確自己的身份,除了男女關系,她和皇上之間最重要的關系是上下級。
下級對待上級更要拿捏好分寸,因為皇上不但能夠決定每天晚上睡哪個女人,還掌握著每個女人的生殺大權。
「謹慎」二字既是夫妻相處之道,也是宮中生存的關竅所在。
甄嬛就吃過不謹慎的虧。
扳倒華妃后,她自以為和皇上統一了戰線,自以為了解皇上的心思想法就得意忘形,妄論朝政,失去了這份分寸感。
皇后在這點上就很清明,她早就說過:「皇上喜歡她就和她多說幾句,不喜歡她的時候就是僭越了。」
皇后也是利用這一點把甄嬛趕去了甘露寺。
可見甄母是何其清醒又有先見之明。
只是此時甄嬛段位還不夠,當她以鈕祜祿甄嬛的身份回宮,失去了愛情的她,才時時刻刻保持清醒,把分寸感把握的恰到好處。
誕下雙生子被冊封為熹貴妃,掌協理六宮之權時,皇上前來與甄嬛同去皇后宮中聽訓,她恭順的請皇上上轎輦,自己隨行。
這讓皇上很是贊賞。皇上猜疑心極重,且最忌憚持寵生嬌和貪戀權位的人。
此時甄嬛在后宮中身處高位,又掌實權,她這樣謹守禮儀,既打消了皇上的顧慮,又討了皇上的歡心。
03
甄嬛扳倒華妃后,甄母又再進宮,此時甄家在朝中炙手可熱,風頭無兩。
甄嬛叮囑母親要勸父親吸取年羹堯的教訓,切忌樹大招風,不要布其后塵。
甄母一方面為甄父解釋說,你父親不過就是喜歡買一些古籍賞玩,沒有什麼不謹慎的,自當可以放心。一方面也是表明自己的態度,對于自家男人的興趣她是支持的。
這次甄母策略有所不同,此時后宮中甄嬛最大的隱患華妃已被扳倒,甄嬛更是寵冠六宮,無人匹敵。所以甄母便側重教她夫妻相處而非女人相斗之法。
對于男人,除了懂他,懂分寸,更要懂得投其所好。
后宮是女人們的戰場,戰利品就是那個唯一高高在上的男人。
了解這個男人的喜好,把他的喜好變成兩個人共同的喜好,才能有共同語言和話題。能陪皇上一起玩,讓皇上想和你一起玩,才能長長久久立于不敗之地。
甄嬛很懂得運用這些,比如皇上要封她為妃之時,甄嬛就說了一段要與皇上三餐四季,生生世世不分離的話。
當晚皇上就沉醉期間,甚至還喊了「菀菀」,可見這番話說到了皇上心里。
即便是後來甄嬛被趕出宮,皇上也念念不忘,還專程去凌云峰看望她,才給了她後來翻身回宮的機會。
04
甄母最后一次入宮甄嬛已成為熹貴妃,甄父甄母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在寧古塔的生死邊緣走過一遭。
這次甄母沒有說一句話,卻透露出一件最重要的事。
就是隱忍。
關于浣碧的身份,甄母一直是知道的,但是她一直在裝糊涂,看破不說破。
久別重逢,甄父忍不住拉住浣碧的手,眼神更是意味深長。
這些甄母都看在眼里。
甄嬛對父親說浣碧已經奉旨嫁果郡王為側福晉,甄父聽到后十分欣慰,又忍不住拉著浣碧說:「她娘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以甄母這樣聰明的心性,甄父已經做到這麼明顯了,她怎麼可能不知道二人之間的關系,但是她卻從頭到尾沒有點破。
這是何其高明的隱忍。
她心里很清楚,以當時的局面,自己沒有生下兒子,如果甄父真的納妾是阻擋不了的。
如果大張旗鼓的去鬧,不但失了甄父愛她敬她的心,還會把甄父推給其他女人,就算浣碧的娘去世了,還會有其他人。
甄母的這份隱忍不但成全了甄父的對愛情專一高大形象,還在甄父心里種下了對自己的愧疚之心,真正保全了一世的地位和恩愛。
甄嬛也可以說是隱忍的高階玩家。
在最后與皇后對決時,甄嬛就是用自己多年對皇后勤謹恭順為籌碼,以圖讓皇上相信是皇后意圖不軌推了自己而導致小產。
相比前期華妃與皇后對抗時的明刀明槍,總是企圖在言語上逞一時之快,實際上從沒有真正站過上風。
甄嬛恰恰相反,她從沒有在公開場合對皇后不敬,哪怕是擁有皇子公主,組建了后宮最強戰隊,貴為貴妃掌握六宮大權,她也沒有在言語上頂撞過皇后。
她一直克制隱忍,最后一擊即中,直中皇后的要害。
在甄嬛一路升級打怪的晉級路上,甄母這四次出現何其重要。
這就是所謂的授人與魚,不如授人以漁。
甄嬛身邊不缺做事的人,能夠為她開闊眼界打開格局的才是貴人。
《甄嬛傳》里盡是可憐的女人,她們家世顯赫容顏姣好才情過人,卻渴望愛情而不得,沒了孩子或是丟了性命。
只有甄母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家庭地位,還把兩個女兒分別送上了兩座人生的高峰,甄嬛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玉嬈獲得了至死不渝的愛情。
這部劇能夠經久不衰,穩居宮斗界的扛把子,不僅僅是人物塑造立體,情節可圈可點,更重要的是能夠給人以生活中的啟示。
這里不禁又想起甄嬛評價華妃盛寵時的那句話: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甄母的四次出現就是要提醒我們,女人只有擁有過人的智慧,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