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少年志2》:王寬的父親到底是不是王安石?

如果有人問在《大宋少年志》中,哪個角色的人設最好,估計很多人會選擇王寬。

王寬在第一部剛出場的時候,風頭一度蓋過了第一男主角元仲辛。


當時的劇情是趙簡假扮遼人將王寬、元仲辛和韋衙內抓到了京城外的一處荒宅。

雙方對峙的時候,王寬從趙簡的話中推測出了她的真實身份,然后他突然反制住了元仲辛,說道:

「我應該比你大幾個月,所以按年齡論我該算你兄長,介紹一下,這位是你嫂嫂。」

又轉過頭滿臉嚴肅的對趙簡說:

「我們夫妻終于見面」

這段對話,算得上是《大宋少年志》里面的名場面了。


其實在這部劇中,很多金句都是從王寬嘴里說出來的,比如他對小景說:「 人生在世,無論聰慧蠢笨,都獨一無二,自有精彩之處」

他對元仲辛說: 「是這世道的陰暗造就你不懂禮數的淺薄,不是你的錯。」


他對陸掌院說: 「有幸報國,不負少年」、「弟子理解,卻不以為然」

他對自己的父親說: 「如果長大就是殺死昨天的自己,拋棄心中的光亮,那我寧愿盡此一生,始終少年。」


提到王寬的父親,就不得不說說在《大宋少年志》第一部播出時的一些爭論。

由于王寬的人設太好,很多人愛屋及烏,也開始討論起了王寬的父親。

討論是什麼樣的一位父親,能夠教育出王寬這樣優秀的兒子。


但遺憾的是在第一部《大宋少年志》中,王寬的父親不止是戲份非常少,而且形象也不太招人喜歡。

王寬父親唯一一次出場就是趙簡小時候家道中落,王寬父親領著王寬去趙簡家,想要退婚。


王寬父親的這個行為,給人感覺就是古代小說里面那種常見的勢利小人。

由于《大宋少年志》是以真實歷史為背景,所以也有很多人研究起了王寬父親的歷史原型。

關于王寬父親的歷史原型,當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的原型是王安石,另一種則認為他的原型是王曾。


認為是王安石的這一派理由比較簡單,他們說王寬和王安石都是出自太原王氏,王寬的父親在劇中職位是參知政事,而王安石也曾做過參知政事,所以王安石的就是王寬父親的歷史原型。

但是這種說法很快就被另外一派給否決了。

理由是時間對不上,在《大宋少年志》里面,出現了兩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角色,一個是元昊,一個是寧令哥,1048年寧令哥弒殺元昊成功,所以《大宋少年志》第二部大結局的時間就是1048年。


王寬在三年前救元仲辛的時候,利用父親的身份欺騙了小陸掌院,所以也就是1045年時,王寬的父親是參知政事。

但王安石在1041-1048年間一直在地方做官,他升任參知政事的時候,已經是1069年了,所以從時間上來看,差的太多了。

其實如果以時間作為參考,王曾也差了很多,歷史上王曾1038年就去世了,所以同樣與劇中的時間對不上。


但是劇中大宋朝堂上有一位宰相叫呂簡,從名字上來看,他的原型應該是呂夷簡。

而王曾與呂夷簡是同時代的人物,加上王曾這個人 「端厚持重、眉目如畫、進退有禮、正色立朝」,給人感覺與王寬要更像一些。


可能是《大宋少年志》的編劇也看到了網絡上關于王寬父親原型的討論,所以在第二部的時候,明確表示了王寬父親原型不可能是王安石。

并且還讓王安石在劇中來了一次「隱形出場」。

劇中七齋六人打算去西夏刺殺元昊,北河星讓他們沉淀三年再做考慮,并給每個人都安排了這三年要做的事情。


其中給王寬安排的是讓他回到京城,利用他家族的勢力走上仕途,然后走上高位,去做更多有利于大宋百姓的事情。

王寬表面上聽了北河星的建議,離開了七齋,回到家中向父親認錯。

但實際上他在這三年的時間里并沒有自己親自去走朝堂之路,而是在王氏家族里面選擇一些更適合走入朝堂的子弟,來幫助他們走這條路。


後來王寬說了他找到的這個人不是本族,但是也姓王,跟他的家族多時候連了點血脈。


王寬對這個人非常看好,當衙內質疑王氏家族會不會幫助他找的這個人上位時,王寬說: 「沒有必要,以他的能力,一定能脫穎而出」

并且王寬說了:「 其人之才,遠在我之上。」并非常自信的告訴七齋其他人,他認為這個人將來 「必定晉身宰執」。


這個人比王寬還要年長一些,目前已經中了進士,在淮南做官。

歷史上王安石考中進士以后,被授為淮南節度判官,所以很顯然,劇中王寬說的這個人就是王安石。

那麼劇中王寬父親的歷史原型很有可能就是王曾了。

用戶評論